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

人生五不

「深情」連載/人生五不 年過半百,不經意的撞見幾齣人生荒謬劇,憑添恐慌。原來人生比想像的還要來去匆匆,早年一起坐在繁星點點夜空下,談佛論禪,激辯老莊,溺在康德、海德格爾與尼采之間的友人,慢慢有人離開,塵歸塵、土歸土了。告別式來得突然,老友們不禁唏噓,往年都是在婚宴上巧遇的,而今改成公祭,多出幾分酸楚。讀書的意義從他身上看出弔詭,他因為學業成績優異,搶得一項忙碌的工作;因為忙碌,而日以繼夜,最後榨乾自己。他是賣力之人,得了不少錢,卻從未好好享用,臨走前的一個月,一直長吁短嘆,直稱不值。我因他,而添得了許多感觸,有了覺醒。 我不等。朋友什麼都等。等退休。等一千萬存款。等孩子長大。等房貸繳清。最後等到了告別式。他有感而發告訴我們這群探病友人,人都會走,可是他走得有些遺憾,有點不甘,非常後悔,除了工作之外,他什麼事也沒做過。離開醫院,所有人眼眶泛紅,並且許願,絕對不等,一定好好活著,享受生活,但盼這些允諾全是真話。 我不管。友人什麼都管,他管成績,管分數,管第幾名,管英文,也管數學,當是累人的。他常說,沒有他怎麼辦?事實上,這個世界沒有誰都照舊,地球照轉,別人照活,太陽月亮依舊浮浮沈沈。不管孩子就好多了,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。我管健康,我管快樂,我管自己的遊山玩水。人是從依賴到獨立,我們卻常把孩子從獨立教成依賴。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,我們忙得不可開交,經常不在,讓孩子留在安親班;當我們需要孩子的時候,換成他們很忙,沒空,不在,我們順理成章住進養老院。 我不看。兩眼看,不如單眼瞧,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些,什麼事都太精明,反而自找苦吃。孩子只是孩子,不可能什麼都會,可是大人總希望他們快快長大,什麼都懂。這是衝突,沒有解藥,唯有少看為妙,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,而非揠苗助長。不會到會是必然歷程,學習中挫折很多,但從中吸取經驗,於是會了。可是一般人卻奢望孩子要武功高強,什麼都會,後來發現,除了讀書考試,這些人什麼都不會。不看,並非什麼都不看,而是看該看的;不該看的、看不見的,就不必一直想看了。 我不做。我不做對孩子無意義的事,但做有意義的事;做不來的不做,做起來很辛苦的也不做,做了之後會後悔的當然不做。我打羽毛球深知其味,救不到的球不救,救到了會扭傷腳的不救……人老了,必須服老,不服老就慘了;而今我更明白,什麼是適可而止,量力而為,來日方長了。 我不給。給不起的,不給;不必給的,也不給。需要的,我給;想要的,不給。柴米油鹽,給;房子、車子、名牌、好的手機……,不給。給的愈少,孩子愈賢;給的太多,就不賢;什麼都給的家庭,孩子鐵定什麼都不會,只會茶來張口,錢來伸手,徒增其苦。林則徐有名言一句,我深有同感: 子孫若有我者,留錢做什麼,賢而多財,則損其志; 子孫不若我者,留錢做什麼,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 。******************** 人生有兩齣悲劇:一是萬念俱灰;二是躊躇滿志 ----- 蕭伯納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書名:深情─教出懂愛、用心、有情的陽光孩子。********************作者:游乾桂;出版社:時報出版;出版日期:2011年02月28。*********************** 關於《深情─教出懂愛、用心、有情的陽光孩子》 我們一直把教育停留在智育的思考, 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人情世故,遺漏人與人之間的關愛、感情和貼心,讓家不止是成就,還有相互取暖的溫情,彼此牽掛的愛。我不知道,我和孩子還有多少人生相伴?但幸福在我看來,越來越簡單了:我只想再看孩子一眼,多看一眼,靜靜的看他一眼。無論如何,他們都是永遠的心肝寶貝。愛是一粒種籽,種下去,就有機會結出果實。愛藏於生活之中,用各式各樣的形式存在,只是因為太淡,常常被忘了而已。愛的傳承,最好的方式就是身教。每個人身上都需要一本愛的存摺,當兒女成長時,投資愛;我們年老時,就可以提領關懷從現在起,努力累積、也分享這些愛的資產,不管是對父母、對孩子,將人生最美的親情緊緊握在手中,別再錯過。教育如果什麼都教,但不教愛;什麼都會,只有孝順父母不會,這樣捏塑出來的一流人才,究竟是否有利於社會?我們的孩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學校,也不會永遠待在父母身旁,真正優質的教育,應該是在孩子離開我們之後,仍懂得反哺之恩,而非一飛沖天,消失在無垠的天際。懂愛、用心、有情的孩子,心中永遠灑滿陽光,懂得把愛分享、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。親職教養作家游乾桂,透過一篇篇心意真摯而發人深省的親情散文,把不同面向的教養思考,烘焙成親職教育裡最美的元素,以溫柔真誠的筆觸娓娓道來,蘊藏著動人的生命情愫,提醒為人父母、為人子女者,別在不經意的蹉跎中,錯過眼前最真實的幸福。 (轉載自聯合新聞網)

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

賴桑的森林大軍



這位堅持『做對的事,無人能阻擋』的賴桑,實在非常了不起!二十五年來散盡家產,種植超過二十五萬棵可存活千年,長根可以涵養水分有助水土保持的國寶級樹木。靠著一把鋤頭攀爬陡坡巡山造林,不惜拋家棄子做旁人眼裡的傻事,也要回復大地的元氣和生機。這股傻勁和堅定,讓這個瘦頰精實的中年歐吉桑,有說不出來的魅力和帥氣。(感謝慧妮分享影片)

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

巨星玉殞


縱橫影壇70年的一代佳人 (1932 ~ 2011)
從『玉女神駒』、『小婦人』裡擁有一雙淡紫色眼眸的美少女,在『朱門巧婦』裡得不到丈夫愛情的苦悶抑鬱少婦,到『埃及豔后』裡美得不可方物的攝魂熟女,伊麗莎白泰勒在化身的角色裡揮灑自如的演技,雖然生平以愛情八卦受矚目,但事業成就一樣可觀,兩度獲得奧斯卡影后的肯定。與男星李察波頓因戲結緣步入婚姻,兩度分合令人惋惜,但兩人合作的影片如『馴悍記』等,讓影迷們津津樂道。美人遲暮雖令人哀憐,但『玉女』變成了『玉婆』的戲外人生猶然精彩萬分。巨星終究殞落了,但善用本身知名度和影響致力於公益的身影,將會長存在世人的心目中。新聞台不斷強烈放送懷念剪輯,讓我想起瘋狂連場看電影的年輕歲月,著迷佳人風姿綽約的顰笑,戀著才子英挺逼人的帥氣,好想再回味那些經典老片。我所喜愛的眾巨星,逐一從人生舞台謝幕,想來不勝唏噓,但巨星的丰采永遠不會在影迷心裡殞落。

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

老爸

老爸從LA回台幾天了,親友也走訪過了,於是帶他到高雄走走。 午飯在住家對面的壽賀喜屋解決,給他點個110元的套餐,一直嫌貴,不改克儉本性。飯後搭乘捷運到橋頭糖廠,先吃了紅豆酵母冰。隨後,老爸這個老台糖當起導覽,在參觀製糖工場時一路解說,那是他人生精華歲月奉獻心力的場所,也是成全他犧牲小我的衣食父母。老爸當年17歲,我祖父因肝病早逝,兩個伯父好像還在帝國大學(台大前身)醫學院就讀,他因此被迫放棄了學業,在祖父的學生引薦下進入南州糖廠工作,一肩挑起重擔。想來他應該是有遺憾的,如此勤勉好學的人,怎堪忍學歷限制發展與不如人的懊惱?可是命運的安排如此,你又能怎麼計較?記得我考大學時,他人在非洲的賴比瑞亞,在得知我考上公立學校時,高興萬分的在信裡非法夾帶了一百元美鈔獎勵,還說在同事間臉上有光欣慰非常,想來在某種程度上,我稍彌補了他的遺憾。如今年過80,他固定跑圖書館借書,閱讀十分廣泛,真是好學不倦呢!

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

小街風情




有一條風情別具的小街,在屏東。
雖然是成長的家鄉,但不在這裡『生活』已三十多年,變與不變之間,感受遂特別強烈明顯。青島街在重慶路與成功路之間的這一段,兩旁獨門獨院屬空軍高級將領的官舍,隨著歲月斑駁傾頹而顯得滄桑。曾幾何時,有的整修過門面,也有的竟變身為庭園咖啡,眼眸所見的花木扶疏,浪漫的春心在盪漾。緩步走過的晨昏,沒有車陣與喧囂,格外靜謐宜人。小城裡小巷弄間的春天,時間彷彿停駐似的,生活的步調與節奏都緩慢許多,很適合如我陪伴老人的退休生活。七點多騎著腳踏車去市場買菜,沐著薄薄的晨曦,微涼的空氣好清新。2011年的三月,我在屏東生活,一段記憶裡久違的時光。

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

日本為什麼能

遭逢巨變的日本人民,沉穩自制內斂的表現,讓世人佩服不已。雖驚不亂,因為平日訓練有素;循序有秩,因為深厚的社會倫理。尋常百姓的高公民素質,不自私的同理心,災難中猶不忘別人的需求與感受,在在都讓人印象深刻。對照之下,值得台灣社會借鏡。細讀聯合報社論,言論中肯語重心長。願天佑台灣!
轉載自3/18聯合報社論
日本為什麼能?災民想到別人也是災民
全世界大概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關注日本災情,廿四小時疲勞轟炸式的報導,反覆不休的細節呈現,政治人物尖刻忘情的質詢,弄得社會神經緊繃。也正因為這種焦躁,許多人更注意到日本民眾面對災難的沉著反應,他們大多驚而不亂、慟而不哀、泣而不號、悲而不怨,面對大難保持高度自制,讓人佩服。
讓台灣注目的,除了日本媒體報導災難的平實、自斂、不煽情,印象更深刻的是一些尋常百姓的場景。例如:不搶購物資,大家只取所需,把飲水和食物留給別人;逃難遇上塞車也不超車、不按喇叭、不逆向行駛,即使隔壁車道空著;在窘迫中仍維持排隊文化,老人優先、兒童其次,然後是一般民眾,不爭搶吵架。而「福島五十死士」志願死守廠區抗核,宛如「忠臣藏」赤穗四十七義士的現代版,電影裡的傳奇,發生在真實的日本。
日本民眾不把災難當成脫序的藉口,不覺得自己的苦難比別人嚴重而有發洩的權利,他們知道別人也是災民。人民循規蹈矩,是法治國家的常態;但遭逢大難仍能保持秩序,靠的是更深刻的社會倫理,公民的素質即在此看出高下。如果不從玄奧的民族性去解釋,日本文化中特殊的恥感、後手哲學、武士道精神,都在強調這樣的榮譽精神:想到別人的感受,顧慮別人的看法,承認別人的同等權利。
不只台灣,西方國家對日本人的表現也感到欽服。大規模災難發生後,往往會因物資缺乏及公權力失效引發偷、搶等失序現象;美國卡翠納風災後,紐奧爾良即發生暴亂,如同無政府狀態。日本這次震災,堪稱是二次大戰後工業國家所遭逢過最嚴重的劫難,日本政府的表現或有可以商榷之處,但日本人民的成熟、節制卻讓世界刮目。
回顧九二一地震及多次風災,台灣社會的表現也可圈可點。慈濟等義工團體迅速向災民發放食物,民眾主動投入救難,提供災民精神和物質撫慰;政府救災效能或不如人意,民眾至少不必擔憂挨餓受凍或遭劫掠。不同的是,在台灣搶購物資者有之,發災難財或竊占救濟物資者有之;災區除了悲不可遏的哭號,不時發生民眾責罵官員或救難人員的景象,讓人心亂如麻。更不堪的是,常有外地民眾湧入災區「觀光」,增加交通阻塞、妨礙救災,幸災樂禍地嘻鬧留影,絲毫不顧災民感受。光這點,日本社會的表現,即讓我們汗顏。
台灣民主化的近廿年,整體的法治在進步,但社會道德與倫理的厚度卻變得澆薄;民眾主張自己權益的聲音變大變強,但體念別人感受的同理心卻變淺變弱。這種現象,與政治的分化有關。在藍綠對峙下,社會的「共同感」遭到破壞,任何事故或災難發生,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是「誰的責任」,而不是「怎麼解決」。早年台灣人民心中的「大我」,涵蓋了整個國家;現在人們心中的「大我」,卻只容納自己支持的那個陣營。試想,一個分化的國家,朝野每天忙著彼此找碴,網民每天在網上對陣叫罵,恨不得消滅對方;這種景況,一旦遇上大難,如何可能會有一條心?如何可能有餘裕想到別人的感受?
一位綠營立委在立院質詢,要求台電公司比照福島電廠交出「台灣五十死士」的名單,這真是殘酷冷血的政治作態。福島的死士,是看到國家有難,無畏地志願上陣抗核,這豈是隨便交出一組名單就能解決的事?而若不在平日用心審慎監督每一個安全環節是否扣緊,就算有五百壯士,又能如何?
在品嘗多年重鹹、嗆辣的民主口味之後,看到日本人民面對災難的沉穩、無怨,就像照妖鏡般,讓我們映照出自己不必要的焦躁和虛耗。日本政治百孔千瘡,所幸行政體系運作健全,最可貴的是人民扮演了重要的穩定力量。在災難中,不忘別人的需要和感受,是文明的深邃課題,日本人為我們上了這一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