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悅讀筆記 --- 85


  • 「借景」的美學,其實也是個「敦親睦鄰」的道德美學,因為如果家家戶戶都能重視窗外的視野、講究借景的品質,那麼台灣的每一棟公寓、樓房的外牆,就不會斑駁常年無人聞問;樓房上的每一個小陽台,也一定能夠經年飄揚著花卉的儷影和馨香,非萬國旗式的衣褲和被單。
  • 為什麼要虧待自己的感覺呢?不少人對租來的破房子那種一味遷就、不願做任何改善的心態,總令我百思不解,雖然很多人都會這樣想:等擁有了自己的家之後再做改變,然而這一等,往往都要等上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長時間,而且耗去的常常是最美好的年輕時光。想想看,有多少人、有多少青春美好的歲月,幾乎都被租賃屋的陰霉氣氛給埋葬掉了。環境和心境是互相影響的,發了霉的心境,無法創造出美麗的環境品質;惡質的環境,更難培養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境,所以千萬不要輕易遷就租來的房子。
  • 很顯然的,高水準的物質生活,並沒有改善台灣人尾大不掉的隨便心態,任攤販、垃圾汙染街頭是一例,任機車、雜物盤踞人行道是一例,而不比公廁清潔的家用廁所,也隱藏在許多人家當中。如果連自家廁所都無法保持基本的潔淨度,又如何去要求公廁的清潔衛生呢?何況美觀是伴隨清潔產生的,所以要建立廁所美學,首要條件,當然先得洗淨廁所,常保廁所的潔淨度,接下來才能談美化的方法。
  • 其實光的照明魔力及光溫的感人魅力,早就深深影響了人的審美意識,雖然柏拉圖美學批評這是純粹的幻覺主義,被光所矇騙的幻覺主義,但我們卻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光的幻境之中,不是嗎?所以如果您正想調整一下家裡的氣氛,那麼就先從燈光著手吧,找幾盞造型和光度都貼合心境的燈,好好溫炙一家人的感情。
  • 美育,是一種養成教育,很可惜的是,在台灣經濟急遽起飛的奇蹟過程中,我們的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所建立的模式,卻是一個忽略人文素養及美學素養的功利機械模式,因此我們的父母沒有能力教導我們去鑑賞生活的一事一物,我們自然也沒有太多的機會得以品味美善生活的質地。所幸藉著電視這個極佳的傳播利器,及絕佳的教育利器,我們很快就體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美麗風尚和習慣,並逐漸生起仿效的風潮。只是要等到什麼時候,我們在生活美學的成長,才能和爭逐功名利祿的速度等肩齊步?有錢的台灣人,又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為自己營建出高格調的美麗生活呢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--- 岑梵《生活,其實也可以很美麗》

沒有留言: